走进北非—苏丹
作者:叶平 来源:南港动力
1398
2013年4月28日下午2:30阿联酋航空公司EY632航班,平稳降落在苏丹首都喀土穆机场,步出舷梯,走进北非苏丹,铺满厚厚阳光的喀土穆袭来阵阵热浪,还在等待海关检查时,接机的国喜身穿T恤急切地向我呼喊,与此同时,远处的毅也在向我频频挥手,看着他们晒黑的双臂和面颊,我不仅心头一热,这就是在北非苏丹这片异国热土上挥汗创业的弟兄们,急步上前向他们问好。
从脚一踏上非洲的土地,种种新鲜的异国风情扑面而来,从视觉而言,喀土穆也许是个“乏味”的城市,那一幢幢低矮房屋,灰米黄色的基调,错落无序。但伴随着许多抓人眼球的场面:弯曲的线条,夸张的人像,变幻的光影,所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让这个享有”非洲粮仓“的国度,有了丰富内涵的想象空间。而尼罗河畔有散漫的人群,或思考,或闲聊,或对饮,看上去淡定沉稳,各忙各的事,过想过的生活。面对纷繁复杂多变的世界,相对我们的忙碌,他们则不惊不慌,不急不忙,神态淡然,有着一份难得的从容。这里的生活似乎永远不会泛起什么波浪。
尼罗河由南向北纵贯苏丹全境,就象一条金黄色的绸带环绕在苏丹的腰间,喀土穆就是这金色腰带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喀土穆在阿拉伯语的意思是"大象的鼻子",埃塞俄比亚流入的青尼罗河和南苏丹流入的白尼罗河,在这里汇合成尼罗河,流向埃及。沿河而建的喀土穆由恩图曼、喀土穆和北喀土穆三镇组成,具有浓烈的阿拉伯风情,大小清真寺林立,人穿白衣黑衫,带白色小圆帽,每天从天明到天黑五次祈祷,时间一到不管在做什么都立即放下手中的工作,面对麦加席地而跪,默默祈祷,十分虔诚。无序的交通使喀土穆显得有些凌乱,让人很难将其与一个国家的首都联系起来。尼罗河“非洲的母亲河”在这里静静地流淌,河岸看不到港口码头,河中看不到来往的船只,与此相比“中华母亲河”长江承担了更多哺育中华儿女的重担,这里的河似乎与这里的人一样从容、淡定。一条飞扬着尘土塞满汽车的公路与河并行伸向遥远的天际,使人觉得时间和空间的苍茫,如此嘈杂的景象又隐喻着另一种平静空旷的境地。对一个国度的认知,能从中看到民粹、信仰、国家的情感、民族的传统和现代的生活;而对人的角度来欣赏就更为丰富饱满,苏丹人姿态各异,保安、学生、警察、司机以及沿街都是头顶货物身着色彩斑斓如同跳着探戈舞步的小贩,别有一番景致。这里具有各色元素,纯朴、忠诚、实在、疲惫、颓废、平庸、甚至有点破败,那种对贫困无可奈何与周围荒凉的环境漫不经心地协调一处,如同司空见惯的麻木,使人浮动的心灵有一种无法驱散的凄凉。倘若人们都只为求得温饱而劳瘁,就象动物般不追求物质外的精神享受,我心中的疑虑与忧虑也就不复存在,对他方的价值取向也就无从染指,植根于脑海里的也只有共赢和尊重。每个国家的发展与繁荣都经历保守、半开放、开发的过程,苏丹人的思想正在发生变化,苏丹经济社会正处在起步上升阶段,电力作为基础工业进入非洲这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为此,南港的一群“将士”放弃了在国内安定的工作生活条件,头顶非洲烈日,冒着46℃的高温,在“前线”开辟新天地,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在国内难以想象的。
我问毅在国外工作、生活的一些问题,他并不惶惑,可以看出,他内心深处带有一丝感慨和自豪,唯一困惑的是“在这里办事、工作、生活每件事的完成,都比国内多于5倍甚至10倍以上的难度,国内一个电话能办成的事,这里要3天,有时还办不成”。听他这么说,真感到不出远门不知“道”难行,不出国门不尝思乡愁。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这支坚强的团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传奇。同时他们携裹着东方文化,用中国人的勤劳、创造、智慧以及强大的人格魅力产生出巨大的能量,震撼和感动非洲人民。他们每个人对祖国、亲人都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眷恋,只要有一点时间和机会,都会想回到他们心中的圣地。我曾不经意地问均(彭均)和伟(张伟):“想家、想孩子吗?”他们笑笑略带惆怅地说:“谁不想家、想孩子呢?再过几天,就是孩子一周岁生日了,多想回去亲手点燃他生命中的第一根蜡烛,听她叫一声“爸爸”啊。可不能回,因为工作,因为责任,自己能参与和见证在北非这块土地上有我们一天天建起来的丰厚成果,心里觉得实在。”娓娓而谈,朴实而见真情的几句话,象在给我内心深处注入一缕新风,平淡中有一种令人颇为感触的情怀在荡漾。异国他乡的“想家”不是在国内工作的人可以深切体会的,他们的这番话代表着这群人的精神状态和对世事的淡然态度,而这种心境又能说明他们的人生是充实的、满足的。这就是走进北非—苏丹我的一群弟兄们。
关键词:
苏丹吉利
北非
深圳南港动力工程有限公司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如有关于本站点的问题或建议,请向
网站支持
发邮件。